> 主页 > 征地维权 > >
案例
让贫困群众想出去出得去、在企业留得住、挣了钱带得回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稳定就业并增加收入,西盟佤族自治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作为“十三五”期间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采取“四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康发展。

  建立联络员机制,强保障促管理。西盟7个乡(镇)各成立1个劳务服务站,设立1名劳务经纪人专门负责;每个村选配1名村内联络员,全县36名村级联络员负责对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络工作。县人社局联合县客运站设立1个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登记站,负责外出务工人员、务工返乡人员的政策咨询及信息登记、统计工作,准确掌握外出务工人员信息。

  建立奖补机制,强激励促动力。出台《西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方案》《西盟县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方案》等,规定跨省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每人每年可享受一次交通补贴5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外出务工实际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的,

  按照1000元至2500元不等分四个档次进行奖励;联络员每统计一人,按照10元至40元不等进行奖励。对组织输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单位和中介公司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按省外转移每人300元、县外转移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络员每统计1人外出务工人员给予10元基础补助。

  建立培训机制,强技能促就业。采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巾帼脱贫行动计划培训、残疾人特殊群体就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实施精准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并加大对贫困人口创业政策扶持,推动“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等政策优先覆盖贫困人口。同时,加强项目开发,就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就业链条机制,强服务保权益。建立从动员、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转移就业全链条工作机制。让贫困群众想出去出得去、在企业留得住、挣了钱带得回。完成村级联络点和务工地联络点设立,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动态,开展维权服务、理财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一条龙”服务。

  2018年,西盟共兑付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交通补助、收入奖励、联络员补助万元。其中,兑现联络员统计17047人次的务工收入信息奖励万元,兑现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交通补助和收入奖励312人万元,王莫村有2名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到1000元收入奖励。

  共完成各类培训3181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20人)。其中,技能培训1355人、创业培训336人、引导性培训30122人。培训主要工种有:澳洲坚果栽培、橡胶割胶栽培、核桃种植、中式烹调师、创业培训、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蔬菜田间管理种植、茶叶技术培训、咖啡种植、甘蔗种植培训、皇竹草种植培训、青贮玉米种植培训等。并开通外出务工乘车“一站式”服务。

  西盟县客运公司为外出务工人员代购全国各地火车票和高铁票,推出“微信购票”和“自动取票”服务,极大节约了外出务工出行成本及出行时间。还建立了务工地联络员跟踪服务机制。推选出132名务工地联络员,跟踪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突发事件、权益保障等工作。